综合新闻

 

古生物学院博物馆研究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工作要点

发布人:古生物  发布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962


古生物学院/博物馆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古生物学院/博物馆领导班子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精准落实年”工作要求的的指引下,坚持践行初心使命,在党建、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社会服务与作风建设等方面都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实现多项突破。

一、党建引领全局,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度,学院/博物馆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不断深化巩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成果,落实各项整改任务,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原则,始终把推进内涵建设和事业创新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及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着力为博物馆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1.党建工作力求做到“五个到位”

2019年入选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为契机,对标“标杆院系”建设要求,力求做到“五个到位”。(1)抓班子带队伍,确保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2)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确保政治把关到位;(3)落实立德树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到位;(4)创新形式树立品牌,确保组织制度执行到位;(5)加强党建引领,确保推动事业发展作用到位。

2.扎实推进“党建引领校园先锋工程”

以“党建引领校园先锋工程”为抓手,创新党建形式,通过实施“科研能力提升专项工程”、“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多元化科普教育创新工程”和“优化服务完善保障精品建设工程”等四个子项目工作的开展,切实推动院馆创新发展。

3.着力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积极撰写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制定全体党员学习目录和内容,严格落实基层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4.积极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增强支部向心力凝聚力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和党员先锋工程,加强党建的思想引领作用。先后组织参观“雷锋纪念馆”,重走“三块石”革命抗联路、“学习白衣战士,致敬白衣天使”防疫演练、“迎接党的生日,感悟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共克时艰,奋发有为”考研沙龙等党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同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党员带头示范引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出其来。寒假期间,学院/博物馆多名党员同志逆向而行,积极主动参与所在社区的防疫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年中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阶段后,党员教师在协助毕业生离校、筹备新生入校等工作中,任劳任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6.党建工作成果突出,实现省级项目突破

学院/博物馆党总支积极响应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落实年”活动开展的号召,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认真落实组织材料申报《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在学校党委及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申报的课题《高校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为例》顺利获批。该项课题的取得实现了学院/博物馆党总支省级党建项目零的突破,标志着基层党建工作又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将近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加快推进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二、科研成果丰硕,为事业发展夯实根基

科研工作始终是学院/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年初,学院/博物馆制定了“2020年科研工作计划”,将各项科研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强化责任担当,力争形成“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干、人人有贡献”的良好局面。

1.科研项目方面:

积极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申报方面,严格落实“三审制度”,确保申报书质量。年累计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8项等,项目总经费197.2万元,人均科研经费超过13万元,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胡东宇教授主持的《中晚侏罗世近鸟龙类个体生长发育研究及鸟类起源》项目获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项目研究方案独特新颖,拟将形态学和骨组织学相结合,对研究类群的个体生长发育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其生物学特征的演化规律及鸟类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科研论文方面: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9篇,包括SCI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

青年教师冯玉辉博士的研究成果《New U–Pb zircon ages document Late Triassic Tianqiaoling flora of eastern Jinlin, NE China》在代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我校认定的A+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该成果首次确定了我国中生代著名的吉林天桥岭植物群的准确年龄,不仅填补了长期以来该植物群缺少可靠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空白,并且对深入理解 “东亚三角区”晚三叠世地质及古植物地理分区等具有重要意义。

3.科研平台方面:

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等联合申报了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于20211月成功获批。该中心的建立将推动我校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并将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地区的地质调查及油气等化石能源找寻以及科学普及领域,将为我校在东北亚地区的地质古生物合作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协助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制定了“辽宁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的评审标准,并完成了“辽宁省深时古生态与古环境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工作。

4.人才队伍方面:

学院/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2020年,先后获评“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1人、沈阳市“拔尖人才”1人、沈阳市“高级人才”7人;在学术兼职方面,1人当选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1人当选辽宁省第三届“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5人当选委员,为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1. 教学成果突出,为事业发展突破难点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2020年在应对新冠疫情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出色的完成了专业建设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进一步提升了学院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1.专业建设方面:

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将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确定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古生物学”专业成功获批辽宁省第三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及辽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积极推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申报工作,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2.精品课程方面:

张宜教授主讲的《古植物学》课程在学校教务处大力支持下成功被辽宁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突出强调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学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实践能力,自开设以来在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及行业竞赛中取得了多项成果。

3.人才培养方面:

1)线上教学平稳有序,毕业工作稳步开展。按照学校线上教学文件相关要求,学院共开设14门线上课程,对教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整体教学平稳有序,学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同时,将 2020届本科生毕业答辩工作全部转为线上进行,并发动全体教师协助毕业生办理各项毕业手续及离校事宜,保障了全体毕业生顺利毕业。

2)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围绕学校转型发展,认真分析专业现状、学生就业形势,对古生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和修改,完成2020级本科生25%的订单定制培养工作;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成果产出,制定了《古生物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组织本科生申报并获批全国大学生“科创计划”项目2项。另外,积极组织参加辽宁省普通高校标本制作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四、学生管理规范,为事业发展稳住重点

学生工作是学院的重点工作,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工作难度异于寻常。但是,学院始终坚持管理工作不松懈,突出育人情怀,注重思想引领,加强学风建设,保证了学生队伍稳定。

1.加强思想引导,稳定学生队伍。学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疫情期间学生管理,先于学校启动了 “零报告”制度,全面掌握学生身体情况和心理动态,同时,辅导员主动联系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问题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另外,积极组织全体学生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开展“学习回信精神,书写奋斗青春”线上活动,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向白衣天使学习”的云班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疫情,积极应对疫情,确保身心健康。

2.厚植专业情怀,降低专业转出率。从恐龙模型迎新到令家长放心的“云报到”,再到线上线下家长会,充分体现学院对迎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为控制转专业的比例,全员参与到爱专业教育中,通过入学启蒙讲座、“野外专业第一课”,领导班子结对子等手段,增强新同学对专业的认可,燃起学习古生物的热情,2019级仅3名同学转出3,转专业率降低到13%

3.规范诚信品行,服务考研学子。领导班子走进学生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纪律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在考风考纪方面坚持领导班子监考制度,确保考风考纪。持续开展考研助长工程,制定奖励方案,召开考研动员会、报考指导会、考前助力会及面试模拟会、动员会等活动,为学生考研倾心服务。

4.关注学生就业,精心服务送温情。学院2020届毕业生共计26人,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研率达34.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收集就业信息,发动班子成员、副教授以上教师与学生对接,在学生考研复试、调剂及就业方面进行指导,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率保持在100%的高位。

五、博物馆建设实现突破,为未来发展理清思路

经广泛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博物馆的内涵建设水平。

1.“国家二级博物馆”申报成功

博物馆将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作为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博物馆上下齐心,深入学习领会级文件精神,数次召开工作进度协调会,创新实施集中封闭办公,认真填写评估定级申请书,全面审核评估定级支撑材料,多次修改完善,反复沟通协调,精心组织筹划,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多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了国家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最终,博物馆凭借完备的基础设施,规范的综合管理,科学的展览陈列,突出的科研成果,丰富的科普活动,一流的人才队伍,广泛的国际交流等鲜明特色,获批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辽宁省博物馆中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博物馆定级体系的高校博物馆。

通过此次申报工作,不仅锻炼了队伍,也进一步梳理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推动博物馆“正规化、专业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

为了优化参观环境,提升游客参观体验,集中开展了设备设施、环境条件的维修维护与改善升级系列工程。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新建了集安全检查、预约取票、参观咨询、电子存包、母婴服务、检票入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面积约250m2的游客服务中心;2更换博物馆中央空调酚醛板管道为镀锌板管道并升级各楼层风机机组;3对博物馆近4000 m2的玻璃幕墙、天顶和恐龙蛋体进行全面防水以及上色施工;4维护地源热泵机组系统,更换阀门、清洗水井、修葺井室、维修管道;5为博物馆二楼中庭玻璃天顶贴遮阳隔热膜;6将展厅一层近1200 m2污损严重的地毯改铺环保阻燃橡胶地板,并在此之前对大面积空鼓地面基层进行了改造施工;7修复馆外大楼梯脱落的百余块台阶岩板;8为展厅一层550 m2大白墙面喷涂具有装饰和保护效果的真石漆;9在一层珍品展厅外墙镶嵌近30 m2的大幅青铜浮雕,画面突出显示厅内核心展品,将雕塑艺术与远古生命和环境的科学复原相结合。上述工作极大地改善了馆内外硬件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观展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积极推动信息化、自动化建设。(1)新建云桌面系统,不仅解决了因学院计算机室电脑陈旧无法兼容新系统而影响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实现了博物馆展厅多媒体播放终端的集中管理;(2)引进博物馆智能票务管理系统,设计相关功能界面、个人及团队预约流程,实现了观众线上实名预约、流量控制及数据分析等功能;(3)改版古生物学院网站,进一步美化界面、完善二级页面功能。

六、社会服务再谱新篇,为事业发展突出亮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然全年闭馆,但博物馆以多个平台作为依托,仍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展览及科普活动,做到了闭馆不闭展。。

1.线上展览和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科普展览新形势,博物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适时推出多项异彩纷呈的网上展览和线上直播服务活动。主要包括:(1)精心打造“珍”情“石”意—珍品化石网展。以视频讲解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博物馆珍品化石,前后安排了15期讲解活动,并被选推到学习强国平台。(2)推出云端小使者科普活动。针对“第5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活动,组织小小讲解员组成“云端小使者”团队,通过官网、官微等多个平台为观众讲解展品。(3)博物馆官微功能提升与优化。适时组建馆V策划团队,召开视频会议,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提高了博物馆宣传能力和展示效果。

2.“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大型特展倾情启动

围绕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结合地球五次生命大灭绝带给人类的思考,博物馆倾力打造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演化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展”大型主题特展。特展旨在通过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中出现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向公众展示生命跌宕起伏的起源及发展演化历程,揭示病毒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引导公众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该特展将于2021年初正式向社会开放。

3. “讲好辽宁远古故事”线上线下齐发力

结合特展宣传,博物馆组织了“讲好辽宁远古故事”系列活动,为社会大众讲好生命起源与演化故事,提高公众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线上方面:先后组织开展《花开何时?——植物化石有话说》、《为生命“赫彩”——辽宁双龙会”》、《龙鸟传奇——古鸟类起源与演化》、《远古人类的狩猎生活》等四场网站直播系列讲座,切实讲好“辽宁远古故事”。其中,815日由胡东宇教授在快手、BilibiliB站)两大平台直播的活动,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的观看,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000人,并荣登B站首页。

线下方面:以“讲好辽宁远古故事——生命教育”为主题,博物馆于115日和12日开展两次线下的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组织科普团队走进沈阳市广全小学和第44中学,为广大师生带去了生命教育第一课。

4.志愿服务项目喜获大奖

志愿服务一直是博物馆的工作亮点。2020年度,经过精心筹备, “达尔文科学志愿者”公益科普服务项目,在团中央组织开展的主题为“志愿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喜获辽宁省金奖和国家级铜奖,实现了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大突破。

此外,12月博物馆获批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累计获批各级基地13个。

七、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为事业发展筑牢防线

2020年,学院/博物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系列举措,全面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1)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印发了新版《规章制度汇编》(共分为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学院制度及重点实验室制度五大部分,90项、1418款,逾10万字),为各项工作的规范、科学、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充分发挥财经委员会作用,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3次,讨论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通报预算经费执行进度等。(3)制定出台《古生物学院/古生物博物馆采购办法》,进一步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流程,明确采购责任,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4)严格落实财务报销“经手人、复核人、主管领导、单位领导”四级审批制度,保证经费高效、合规使用。


古生物学院/博物馆/研究所2021年工作要点

一、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努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着力加强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发挥“协同创新中心”作用。科学研究方面,努力在带羽毛恐龙、古鸟类、早期哺乳动物和古植物等研究领域继续取得国际一流成果;力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或面上项目)1-2项,发表论文15篇以上(含SCI论文3-5篇),出版学术论著(包括科普)1-2部。

、继续做好博物馆服务社会工作

继续做好博物馆科普工作,设立“博物馆之友”、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科普活动等。创新开展博物馆展览工作,力争联合省内兄弟博物馆共同举办珍品古生物化石特展;尝试“走出去”,举办较大规模外展2次。继续完善博物馆设施及环境,实施博物馆消防设备维护工程、楼顶及修复库房防水、地源热泵机组维护、洗井及井室维修等改造工程,为社会大众营造更好参观体验。

三、进一步提升藏品管理工作水平

对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进行数字化建档,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标本库房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将标本数据提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标本资源信息共享,并与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网站对接。

高度重视党务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社会、教书育人水平。

10


Copyright © 2020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