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2022年古生物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简介

发布人:古生物  发布时间:2021-09-20   浏览次数:1270


1.学院简介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于成立于201012月,是我国首家以学院为建制的古生物学专业学院,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所古生物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与科研设备,并以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学院的建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促进古生物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尝试,在国内外将产生重要影响,学院现有教师20人,包括在职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5人;另有兼职教授17人,含国内外院士6人;在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7人。外聘兼职教师包括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D.Dilcher院士,俄罗斯科学院M.Akmetiev通讯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V.Krassilov院士;国内兼职教授包括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李廷栋、刘嘉麒、周忠和院士等。在职中青年教师包括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胡东宇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博士段冶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博士周长付副教授等。

学院拥有近2000 m2的教学楼,附设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0m2,以及国土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古生物研究所等实验研究平台,收藏化石标本1万余件;配备有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室及4个分实验室,以及迪尔切图书室(Dilcher Library),收藏美国科学院迪尔切院士捐赠的6000余册古生物专业图书、3万余册学术论文单行本及杂志。同时还有用于教学的古生物实验室,岩矿实验室,构造地质实验室及公共微机室等。

野外教学实验基地包括辽宁本溪,北票以及黑龙江嘉荫等多处化石产地。国外合作教学单位包括德国图宾根大学地学院,俄罗斯联邦远东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阿穆尔国立大学地质系,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等。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学院院刊,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报等发表了多篇论文,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中生代最早的会滑行的蜥蜴“赵氏翔龙”,以及沈师鸟、渤海鸟、盛京鸟、辽龟等重要化石,为鸟类起源,被子植物早起演化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先后入选2009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赫氏近鸟龙标本曾于2010年参展与上海世博会,受到国土资源部嘉奖。

学院现已于美,英,德,俄,法,比利时,韩国,印度,巴西以色列等20个国家在古生物学研究机构或科学家开展了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在本溪、沈阳、朝阳、伊春等地多次主持国际古生物与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院古生物学专业下设古生物与演化生物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化石保护与博物馆学、化石能源学4个方向,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另有研究生10名。他们正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古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习,为实现古生物学科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古生物学教学与科研机构,为培养我国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后备人才而努力。她的成立将为日益增长的古生物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化石保护工作等输送优秀的古生物专业人员,她不仅能为我国及国际古生物学科发展增添后继,而且也将为我国化石保护工作的高水平的开展做出重要贡献,一个崭新的、朝气蓬勃的古生物学院,正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府-沈阳崛起。


2.学科专业特色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和生物学两大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生物学科已有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近二十年来,由于新兴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应用,古生物学科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存在两大发展趋势,1、综合化:本学科与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生物与环境、地史时期重大气候和环境事件、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综合生物地层学等方面举得了长足进步;2、深入化:本学科诸如引入X-射线CT扫描、同步辐射等实验手段以及支序分析、定量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古生物化石的所蕴含的意义的认识日趋深入。中国古生物学科近20年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先后发现了云南澄江生物群、辽西燕辽生物群及热河生物群等世界级化石宝库,并在早期生命、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早期陆生植物、被子植物起源、鸟类起源、哺乳动物起源及早期演化、古人类等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级成果,中国古生物学者先后在美国Science和英国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目前,古生物科已经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少数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许多中国学者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国内先后承担了多项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从古生物人员需求看,由于国内古生物学科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传统的石油、煤炭、地质等行业目前急需古生物专业人员;此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及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众多自然类及地质类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以及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都对古生物人才产生的大量新需求。此外,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建立,也为化石保护为此,加紧培养古生物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已成为学科发展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研究所、博物馆)是辽宁省唯一专门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目前以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古生物研究中心,也是我国新兴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目前学院的古生物学科在学科建设创新理念的引导与支持下,已经汇聚了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拥有良好的科研与教学条件,利用辽宁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在被子植物起源、鸟类起源、哺乳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等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本学科在沈阳师范大学将得到特色发展,这不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古生物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为贯彻落实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及古生物学等的科学普及工作输送一批优秀的古生物专业人员。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科的建设在科学研究、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在沈阳师范大学开设并发展古生物学科大有所为。


3.招生专业目录



4.导师简介


孙革博士 教授,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国际古植物学会(IOP)执委,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名誉教授;《世界地质》(Global Geology)主编;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从事地质古生物学研究近40,为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研究做出突出贡献。他率领课题组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确认“古果属”是水生草本植物,并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其论文曾两次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一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成果曾入选“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及美国“2002年百大科学新闻”。 


胡东宇:博士、教授,辽宁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脊椎动物演化、行为和生态学研究。

迄今世界最早的具羽翼恐龙“赫氏近鸟龙”(2009101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和迄今世界最早的具飞行功能不对称飞羽和小翼羽的“巨嵴彩虹龙”(201811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的发现,入选《2009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科学进展新闻》、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杂志《2009年地球科学领域Top1新闻》和《2018年中国古生物十大进展》。成果被国际有影响的生物学教科书《Vertebrate Palaeontology》《Vertebrate Biology》《Evolution》介绍。


张宜: 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专攻古植物及其相关学科研究,其十余篇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古生物学报»«Terra Nostra»等核心期刊上。目前主要从事东北及华北古植物系统学与解剖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和地层学研究,教授《古生物地理学》等课程。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伍宜荪奖,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地奥一等奖,201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田宁: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生物学院副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师范大学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3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8年入选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沈阳市“拔尖人才”。


李莉: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生物学教学院长,不仅让学院教学秩序井然,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更是把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当成自己的事。承担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



刘玉双: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昆虫的系统分类和演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先后共发表昆虫科技论文20余篇(11SCI收录,第一作者9篇),并参编3本专著。


梁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晚白垩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主持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4获奖人),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 ,先后发表5SCI文章。



杨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攻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5-2010年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师从孙革教授,从事古生代植物研究,2010年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博士毕业。现在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中国晚古生代安加拉植物。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十余篇文章。

赵明胜: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410月至今任职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主要从事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领域立足于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四川盆地,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1篇,先后主持包括辽宁省科技厅、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冯玉辉:博士,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盆地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现为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讲师,主要承担结晶学与矿物学等基础地质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共十余项。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期刊7篇,EI期刊6篇,核心期刊3篇。


谭笑: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1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获“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学位,并于博士期间(2016-2017)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培养(古植物方向)。20191月至今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任讲师。2020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2020年获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主要从事古植物学及孢粉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摘要8篇。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Copyright © 2020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